注册

首页 > 欧洲 > 德国 > 经济分析

德国:对欧洲央行新运营框架的思考

作者:时间:2024-06-26浏览量: 0

德国:对欧洲央行新运营框架的思考

时间: 2024516                                来源:德国中央银行

原文链接:https://www.bis.org/review/r240517c.pdf

 

在大多数宏观经济模型中,央行只是管理短期利率。利率的未来走势决定了中长期利率,从而决定了对商品和服务产生需求的经济主体的借贷成本。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许多央行使用走廊体系实施货币政策。以欧元体系为例,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设定了三种利率,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具体价差。欧元体系按照主要再融资操作的利率,即MRO(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提供有限的流动性。拥有剩余准备金赤字的欧元区银行能够以边际贷款便利的利率(MLF)在隔夜借入额外的资金。拥有超额准备金的欧元区银行可以按照存款便利利率(DFR)将其存入欧元体系。然而,欧元区银行也有可能以高于存款便利利率(DFR)的利率放贷,或以低于存款便利利率的利率借款银行间市场的边际借贷便利利率。因此,银行在获得央行贷款时面临机会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欧元体系旨在将短期利率与主要再融资操作(MRO)利率保持一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元体系估计了银行业的总流动性需求。流动性需求的主要来源是欧元区银行的准备金要求和欧洲央行(ECB)货币政策操作控制之外的自主因素。简单地说,自治因素包括流通中的纸币以及欧元区各国政府在欧元体系中的存款。这让我想起了美好的回忆,因为我在德国央行的首批工作之一,就是精确估算德国的准备金要求和自主因素。

欧元体系将提供总额相当于流动性需求估计值的准备金,作为每周主要再融资操作的一部分。欧元区的银行将出价,欧元体系通过拍卖的方式竞争性地提供储备。综上所述,我们在一个储量稀缺、投标价格多变的走廊系统中运作。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也是在储备稀缺的情况下运作的,尽管他们通过购买资产而不是放贷来提供流动性。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直到危机爆发前,拥有盈余准备金的欧元区银行通常会在银行间市场上将其借给储备不足的银行。这种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无担保的场外交易进行的。由于储备只有在总量的基础上才足够,因此储备的重新分配是稀缺的储备制度顺利运作的先决条件。这项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易对手的风险得到控制和预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外汇储备的再分配开始越来越少。在市场上,准备金供应下降,而需求飙升,尤其是来自风险较高的银行的需求。作为回应,欧元体系从一个在主要再融资操作中对有限的准备金供应进行竞争性招标的体系,转变为一个固定利率和全额分配的体系。

东南亚 | 南亚 | 俄罗斯中亚 | 中东 | 中东欧 | 欧洲 |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