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间:2025-10-16浏览量: 0
印度:负责任的人工智能(AI)——平衡创新与金融稳定
时间: 2025年10月7日 来源:印度储备银行
原文链接:https://www.bis.org/review/r251008h.pdf
人工智能已从十年前的学术讨论,发展为如今金融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及印度的金融体系都正在加速采用AI技术。AI虽带来变革性机遇,但若缺乏监管,也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金融体系尤其需要谨慎,因为其建立在信任与稳定之上。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普惠金融:通过替代数据(如水电缴费记录)进行信用评估,覆盖无银行账户人群。
欺诈检测:实时识别异常交易模式。
运营效率:优化KYC、贷款审批、后台流程等。
客户服务:通过聊天机器人提供24小时服务。
投资与交易:识别短期价格偏差、预测市场走势。
监管科技(RegTech):提升合规效率,自动监测可疑交易。
低成本理财建议:使小额投资者也能获得智能投顾服务。
偏见放大:AI可能学习并放大历史数据中的歧视,导致某些群体被系统性排除。
算法黑箱:缺乏可解释性,监管与审计难度大。
系统性风险:AI交易策略趋同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法律责任模糊:AI出错时难以追责。
伦理问题:滥用行为数据进行操控性销售。
就业替代:AI可能首次真正替代人类智能,带来结构性失业风险。
在创新与稳定之间取得平衡,监管既不能扼杀创新,也不能放任风险蔓延。应通过“监管沙盒”、开放基础设施、数据共享等方式,鼓励负责任创新。治理应被视为竞争优势,而非合规负担。负责任AI的指导原则包括:
信任:AI必须增强而非削弱金融体系的信任基础。
以人为本:技术应服务于人类福祉。
创新与问责并重:AI可辅助决策,但责任必须归于人类。
可解释性:AI决策应对监管者和消费者透明。
安全与韧性:从设计到部署,AI系统必须具备抗风险能力。
印度储备银行(RBI)坚持“在保障中创新”的理念。如MuleHunter.ai™,用于识别“骡子账户”的AI工具,已部署于约20家商业银行。推广数字支付智能平台(DPIP),实时为交易打风险评分。同时,强调“进步与审慎并行”。
设立防火墙与护栏机制,关键金融基础设施必须免受未经充分验证的AI系统影响。必要措施包括:多情景压力测试;红队演练(Red-teaming)识别漏洞;引入可解释性工具与标准;必须“从设计开始就保障安全”,而非事后补救。
AI在金融中的应用需持续研究、实验与跨部门合作。各机构应建立负责任的数据治理机制;推行“隐私优先”原则;制定统一标准与披露机制;实施独立审计与持续监测。
未来之路
短期:加强认知、能力建设与初步风险框架。
中期:落实FREE-AI原则,推动行业自律与伦理规范。
长期:将印度打造为全球负责任金融AI的中心,吸引人才与投资。
结语
AI必须成为“向善的力量”,增强个体能力、强化制度韧性。负责任AI不仅是监管要求,更是商业伦理的体现。五大行动指南(5Ts)为:
信任(Trust):构建增强信任的AI系统。
透明(Transparency):确保AI决策可理解、可审计、可质疑。
培训(Training):投资AI人才与普及教育。
科技向善(Technology for Good):每项AI应用都应促进包容与韧性。
协作(Togetherness):监管者、行业、学界与全球伙伴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