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条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全面试运行
10月20日,北京市首条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已完成建设单位向运营单位的交接,进入全面试运行阶段。今年年底西郊线正式通车运行后,将让京城百姓在50年后重新领略有轨电车的风采,方便市民畅游三山五园,有效缓解西郊地区的交通压力。
北京金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受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委托,为项目提供了全过程的财务顾问、税务顾问等专业咨询服务工作。
西郊线与10号线巴沟站衔接换乘,全程共设6座车站,分别为巴沟站、颐和园西门站、茶棚站、万安站、颐和园站和香山站,单程约为6.1公里。除始发站与终点站外,其余站点均设在十字路口,方便乘客出行。不同于一般有轨电车的是,全程既有地面线,也有地下线。在跨四环、五环、玉泉郊野公园路口、香泉环岛时均为地下线,以避开地面主要路段。
西郊线串联起昆玉河、南水北调纪念园、颐和园、北坞公园、玉泉郊野公园、万安采摘园、北京市植物园等诸多风景名胜区,年底开通试运营后,西郊线将成为市民西郊休闲观光出行的交通新干线。同时,站点设计古色古香,与沿线人文风景相辅相成。此外,其现代化流线型车身、宽大的玻璃窗、低噪音等特色非常适宜旅游观光。车身外饰为中国红设计,在31列西郊线列车中,26列为白色加红飘带装饰,5列为枫叶红装饰,与香山红叶相得益彰,因此,媒体将西郊线誉为“最美”西郊线。
西郊线试运行期间,每日7点至17点组织4列车上线试运行,运行速度约为18.3公里/时。年底将正式开通试运营,预计运营时间为每天5:30到22:30。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规定,试运行、试运营和正式运营是轨道交通投入使用的三个必经阶段,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试运行是指在建设工程初验合格、并完成系统联调后,按照运营模式进行系统试运转、安全测试等的非载客运行。试运行期间将对各设备系统和整体系统进行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考核,对运营作业人员培训、故障模拟和应急演练等情况进行检验,试运行应不少于三个月,在此期间,不对外载客运行。
有轨电车试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过程是有轨电车系统运行水平由低到高、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较短时期的试运行不能充分磨合各系统和发现问题、不能使试运营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试运行需要较长一段时期。
试运营是指项目完成竣工初验及试运行合格后,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前这段时间内所从事的载客运营活动。试运营是要经过有关部门相关验收及审批,试运营期间乘客将可以购票乘车。正式运营是指试运营结束,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所从事的载客运营活动。
1924年,北京市有了第一条有轨电车。后来随着市区规划建设发展需要,有轨电车逐渐被普通公交和无轨电车取代。到1966年,最后一条有轨电车停驶。随着对能源环保的需求,以及目前有轨电车技术的发展,又发展有轨电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西郊线是一条现代化的有轨电车线路,不同于老版有轨电车车顶上方总是伸出两条“大辫子”,西郊线列车在景区内穿行时完全采用地面供电,具有环保、低噪、便捷高效的优势,实现了列车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相互和谐的新理念。
第一条有轨电车规划为西郊线,是根据客流量的需求而规划的。由于桃花节、红叶节、假期、周末等热门时间段游客较多,道路拥堵情况严重,而西郊线车辆运营的准点率高,不会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乘客出行时间更有保障。同时,西郊线沿途风景优美,与地下运行的普通轨道交通线路相比,西郊线乘客可赏尽沿途美景。西郊线的运营服务模式更接近于大容量快速公交,每部车辆定员300人,单车运力介于轨道交通与普通公交之间。
西郊线售票模式为站台售检票,与快速公交类似,能够节约乘客登乘时间。购票方式多样,均是从乘客的角度考虑,怎么方便怎么操作。目前设计的有:市政公交一卡通、一票通、手机APP应用、手机NFC支付,或在自助售票机上购买纸质二维码票等方式购票乘车。
西郊线执行本市轨道交通的票价政策。三元钱起步,全程坐满六站是四元钱。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绵延数千里,绝大多数是暗渠,入北京后唯一一段用来观赏的明渠就在西郊线工程经过的范围内。为了通过这座明渠,西郊线必须要架设一座桥,这也是西郊线的唯一一座桥。同时,为了绝对保护明渠的水不受污染,建设单位采用技术难度极高的“顶推”施工方法架桥,这也是北京轨道交通第一次对长50多米重达一千多吨的钢筋混凝土梁用“顶推”的工艺,也是目前的唯一。这次“顶推”架桥的成功还创造了不少专利和学术论文。
目前,全国有13座城市有有轨电车,相较于其他城市的有轨电车,西郊线是目前国内开通的有轨电车中线路最复杂的一列,既有地面线,也有地下线,还通过一条跨越南水北调工程的大桥。同时,西郊线途经地势复杂,运行技术难度大,其施工难度和技术要求在国内开通的有轨电车中均属前列。